材料分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考试试题,是高考考试历史的三大题型之一,具备“灵活性高和区别度强”等特征。以其材料新、情境新、史味浓而深受大家欢迎。它所引用的材料都是原始史料,来自于教程又高于教程,将课本常识和课外常识相结合。一般由材料出处(多为文字材料)、题目(多为图片材料)、提示语(多为表格、图表材料)组成。这种考试试题可以有效地考查考生驾驭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剖析总结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常识迁移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考生在材料题上的功夫能反映该考生对历史常识学会熟练程度和有关常识面。最能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目的中的“过程与办法”。 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使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片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片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四类。从近三年广东高考考试历史考试试题来看,这种考试试题的比重有逐年增大的趁势 。可是考生们在这种考试试题上的分率低。因此,加大学生解题办法的指导,尤其是要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这种题型的解答,解答材料分析题实质是第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样阅读。 在阅读材料之前应先看设问,如此做可以了解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需要。如此做有哪些用途是使考生对题目的需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携带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阅读,降低盲目性,加大针对性,提升解题效率。 阅读材料,除去阅读正文,对于说明性文字(材料出处、题目、提示语)也要认真阅读,由于这类说明性文字,总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大概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考生可从中遭到启发,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成效。其中的“出处”,若是提示性的,就需要看重。有时命题会把材料出处放在材料的开头,这不止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看重有哪些用途,并且具备提示性,是必读和需要考虑的。假如不是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字都非常生疏,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 阅读过程,要运用语文常识、语文能力来阅读历史材料。中国古时候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需要像语文课剖析古文一样,对每句话每一个字词都要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万不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些句子非常长,非常难了解。此时,可按语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来处置:先找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 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用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意思和各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字句,去粗取精。下面各举例说明。
1、文字型材料题的阅读 比如: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因为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收益也很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收益并把这类收益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导致重工业进步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可以走这条路。党了解战争日益逼近,没重工业就没办法守卫家,所以需要赶快进步重工业,假如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 斯大林的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什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剖析,发现斯大林的第一句话也作了暗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是从轻工业开始。往下是讲述其缘由,最后才指出因为战争的需要,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要从重工业开始。这就是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假如学生不可以把握马斯大林这段话的核心意思,那就不可能再解答后面有关的设问了。
2、图片型材料题的阅读 根据考试试题所选取的图片性质来分,可以分为地图类图片题、照片类图片题、拓片类图片题、漫画类图片题等。无论哪种图片题,解题时第一要立足图片,高考考试的图片型材料题所选取的图片一般是教程上所没的新情景材料,所需要提炼的信息也都是图片本身所携带的,因此立足图片就成知道题的重点。在剖析图片时,应该从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两个方面入手。认真察看,注意与图片有关的文字,运用所学常识来支撑和补充图片,还应该注意论从图出。比如:2003年上海题。
3、图表型材料题的阅读 阅读图表型材料,要把握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进步、演变的总体趋势,重点要剖析图表所携带的有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有关信息。
4、文字加图片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的阅读 第一,要知道文字材料同图片图表材料之间的关系:一是互为补充关系,文字材料表述准确讲解深刻,图片、图表材料直观明了。二是文字材料对图片图表材料进行注解和说明。然后在所有材料中探寻有效信息,经独立考虑、剖析,才能解答设问。
比如: (2002年历史单科全国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大,国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这类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亿USD,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USD,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USD。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年》
材料二 1950年―1957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 1951年―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美国的进出口贸易状况表(单位:亿USD)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 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注:+为顺差,-为逆差 ――据《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四 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代 1937 1950 1960 1971 1972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国 46.4 48.5 31.2 9.7 7.6 日本 6.1 1.3 3.2 12.4 12.3 西欧一同体各国 26.5 30 29.6 ――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回答:1973年,以USD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结合材料说明其缘由。 通过对材料一的阅读,得出的有效信息是:美国的国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加剧了USD流向海外,增加其经济负担。通过材料二的阅读,得出的有效信息是:美国经济没持续稳定增长,其进步速度低于西欧、日本。通过材料三的阅读,得出的有效信息是:美国进出口贸易与西欧、日本相比,逆差趋势明显,很难留住USD。通过材料四的阅读,得出的有效信息是:美国黄金很多外流,储备降低使USD地位更加很难巩固。最后将四段材料提炼出来的有效信息组合在一块,就成了本题的答案要素了。